?在
重力鑄造過程中,縮孔和縮松是由于鋁液凝固時補縮不足或凝固順序不合理導致的。以下是防止此類缺陷的關鍵措施,從工藝設計、材料控制到操作優(yōu)化進行全面解析:
?

一、優(yōu)化鑄件結構設計
1. 合理設計壁厚與結構
避免壁厚不均勻:壁厚突變處易形成熱節(jié)(局部凝固緩慢區(qū)域),導致補縮困難。應采用漸變過渡或加強筋替代厚壁結構,減少熱節(jié)尺寸。
設置工藝補貼:在鑄件厚壁處增加少量金屬(補貼),人為延長補縮通道,如齒輪輪轂、法蘭等厚大部位。
2. 利用凝固順序控制補縮
實現定向凝固:通過設計使鑄件從薄壁→厚壁→冒口逐步凝固,確保鋁液能從冒口持續(xù)補縮到厚壁區(qū)域。例如:
薄壁件先凝固,形成 “凝固殼”;
厚壁區(qū)域后凝固,由冒口提供補縮;
冒口最后凝固,成為補縮源。
二、冒口與冷鐵的科學應用
1. 冒口設計要點
尺寸足夠大:冒口體積需大于鑄件厚壁處的收縮體積,通常為鑄件熱節(jié)體積的1.5~2 倍。
形狀優(yōu)化:優(yōu)先采用圓柱形或球頂圓柱形冒口(散熱面積小,補縮效率高),避免扁長形冒口因冷卻過快失去補縮能力。
位置精準:冒口應設在鑄件高處或厚壁頂部,利用重力實現自上而下補縮。
2. 冷鐵的輔助作用
加速局部冷卻:在鑄件薄壁或需提前凝固的部位放置鑄鐵或銅冷鐵,強制該區(qū)域優(yōu)先凝固,形成定向凝固梯度。
避免激冷裂紋:冷鐵表面需清潔無油污,且厚度不宜超過鑄件壁厚的1.5 倍,防止局部冷卻過快產生裂紋。
三、模具溫度與冷卻控制
1. 預熱溫度與分布
合理預熱模具:模具整體預熱溫度控制在200~350℃,厚壁區(qū)域可局部加熱至300~400℃,延緩該區(qū)域冷卻速度,延長補縮時間窗口。
避免局部過熱:采用分區(qū)加熱(如電加熱棒或感應加熱),確保模具溫度均勻,防止因溫差過大導致凝固順序混亂。
2. 冷卻速率調控
厚壁件慢冷:通過減少冷鐵使用或降低風冷強度,使厚壁區(qū)域緩慢凝固,充分利用冒口補縮。
薄壁件快冷:薄壁區(qū)域可通過銅合金模具鑲塊或強制風冷加速凝固,形成有效 “凝固屏障”,引導補縮方向。
四、鋁液熔煉與澆注工藝優(yōu)化
1. 控制熔煉溫度與純凈度
避免過熱熔煉:鋁液溫度過高會增加收縮率(每過熱 100℃,體收縮率增加約 0.6%),建議熔煉溫度控制在680~750℃(根據合金調整)。
精煉除氣除渣:
用N?/Ar 氣精煉或C?Cl?片劑去除熔體中的 H?,減少氣體來源;
靜置時間≥15 分鐘,使夾雜物充分上浮,避免夾渣阻礙補縮通道。
2. 澆注速度與壓力控制
緩慢平穩(wěn)澆注:避免鋁液飛濺卷氣,澆口截面積需足夠大(如澆口速度≤0.5m/s),確保充型過程中金屬液始終保持液態(tài)補縮能力。
加壓補縮(可選):對大型復雜件,可在澆注后對冒口區(qū)域施加機械壓力(如 0.5~2MPa),強制鋁液向鑄件厚壁流動,彌補收縮。
五、合金成分與變質處理
1. 調整合金收縮特性
選擇收縮率低的合金:如 A356 合金(收縮率約 6.5%)比 ADC12(收縮率約 7.5%)更不易產生縮孔,優(yōu)先用于關鍵受力件。
控制雜質元素:Fe 含量過高(>1.2%)會增加合金脆性,加劇縮松傾向,需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(如鋁合金 Fe≤0.8%)。
2. 變質處理細化組織
對Al-Si 系合金(如 A356、YL112),使用Sr(鍶)或 Na(鈉)變質劑細化共晶硅,使凝固組織更致密,減少顯微縮松。
變質劑加入量需精確(如 Sr 含量 0.01~0.03%),過量會導致過變質,反而降低力學性能。
六、缺陷檢測與工藝驗證
1. 實時監(jiān)控與檢測
紅外測溫:在模具厚壁區(qū)域安裝熱電偶,實時監(jiān)測凝固過程溫度變化,確保定向凝固順序。
X 射線探傷:對首件或可疑件進行無損檢測,識別內部縮孔 / 縮松位置,針對性調整冒口或冷鐵布局。
2. 試模與工藝迭代
首次生產時采用 ** 低熔點合金(如鉍錫合金)** 進行模具充型模擬,觀察凝固順序是否符合設計預期。
記錄缺陷出現的位置和形態(tài),通過增減冒口尺寸、調整冷鐵位置或修改澆注溫度進行多輪工藝優(yōu)化。